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

以人为本 探索有中国特色健康之路        ——访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彦峰

2009-10-22 01:03:0039健康网
栏目关注:
核心提示:坐在我面前的这位老人,虽已年过古稀,然精神矍铄、鹤发童颜。他气定神闲,显示着一个思想者的睿智;他眉头微锁,能让人读出他洞穿世事的深邃;他目光慈善,能让人感受到他悲天悯人的情怀。这位深沉而又儒雅的长者,就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彦峰。

  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

  开创建设健康城市先河

  记者:奥运会之后,全国一些大城市都借鉴北京“全民健康活动”的经验。您被北京市政府和奥组委授予“特殊功勋奖章”,基金会被授予“特殊贡献奖”。您能否介绍一下基金会开展北京“全民健康活动”的情况?

  王:可以这样说,北京奥运会为我们基金会开展全民健康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。

  为了成功地举办北京奥运会,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和北京市委、市政府以及北京奥组委的领导下准备了7年,拟定了许多预案。考虑到健康问题也是决定奥运会能否成功举办的一个重要因素,我曾经提出,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“绿色奥运、人文奥运、科技奥运”,应该再加上一个“健康奥运”。因为,按照国际惯例,凡是举办大型国际活动的城市,在临近举办时如果发生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,世界卫生组织可以取消其举办资格。举办过程中,如果发生重大医疗卫生事件,就会影响举办国的声誉。举办奥运会的直接目的是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一个竞技的平台,但我们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提升国家形象,弘扬民族精神,提高全民的科学、文明、健康素质。因此,当我们基金会提出在全市开展全民健康活动的建议时,立即得到了北京市委、市政府领导的全力支持。

  从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,在北京市委、市政府的领导下,基金会与北京市委宣传部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、北京市卫生局等单位密切合作,在全市开展“健康奥运,健康北京——全民健康活动”:广播、电视、报纸、网络开辟专栏,大造“迎奥运、讲文明、树新风”的舆论,宣传健康知识;给市民免费发放了500多万把限盐勺和500多万个限油壶;给老年人、儿童免费接种流感疫苗;在医院、宾馆、餐馆等公共场所宣传控烟;持续组织“有氧运动大步走”活动;免费为妇女及农民工开展多项目的疾病筛查、普查。同时,还向全市居民家庭发放了累计达1500多万册的《首都市民预防传染病手册》、《奥运健康手册》等书籍。全民健康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。

  记者:北京“全民健康活动”为什么会受到市民的欢迎?

  王: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。一是这项活动瞄准了领导的关注点和群众的聚焦点,把领导的意志和群众的要求结合了起来。2003年“非典”之后,各级领导都把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十分重视医疗卫生工作,广大群众也迫切希望政府更加关注民生,关注百姓健康。但思想还不够解放,观念转变得还不够彻底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提出以奥运为契机开展“全民健康活动”,为全市所有的人参与奥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,为领导谋划办好奥运找到了一个可靠的群众基础。二是把专家的积极性和群众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。许多医学专家都希望通过向人民群众传播健康知识,控制疾病的滋生和蔓延,实现“预防为主”的方针;广大群众也迫切希望专家走出科学的殿堂,开展普及性的医疗知识宣传活动,“全民健康活动”为调动这“两个积极性”创造了条件。三是把解决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问题与解决其他遗留问题结合起来。市委、市政府通过“全民健康活动”,解决了诸如医生不受退休年龄限制、村医退休后无养老保险、社区病人挂不上专家号、远郊农民看病报销比例低,以及学生、老人、无业人员无医保等一系列问题。

  记者:你们发起北京“全民健康活动”有什么深层次的背景?

  王:这要从当前我国城市居民健康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来谈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,我国经济快速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但由于经济发展,气候变化,使空气、饮水污染加重,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愈来愈大;市场竞争加剧,人际关系变化,对人的心理压力加大;食品结构不合理和不良生活方式、人口老龄化等因素,都导致人们的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尤其在一些城市和富裕地区居民中,“三高”症(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),俗称“富贵病”的患者明显增加,连一些20多岁的年轻人都出现了脂肪肝等症状。以上这些情况,都对传统的健康观念和医疗保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。我们只有解放思想,更新观念,特别是树立“大卫生”、“大健康”观念,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的变化,使我国避免重走西方国家“生活富裕了、富贵病增多了”的老路。

  所谓“大卫生”、“大健康”观念,首先强调人是社会的主体, “健康是重要的生产力”。要求各级领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,把保护、促进人民身体健康作为一项重要职责,真正抓紧抓牢。第二,健康的主体是人民群众。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,健康就成为人们最关心、最现实、最直接的切身利益问题。在当代,健康已不是少数人的特权,而是全民的需求和权利。“大卫生”、“大健康”观念就是强调参与人员的广泛性,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当代物质文明成果和完善的医疗保障。第三,人的健康是由环境、社会、心理、遗传、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决定的。治疗是保证健康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,但它只占诸因素的8%。必须改变“重治轻防”的医疗模式,实行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的方针,做到“中心前移、重心下沉”,即把预防放到前面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,这样既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,又可以促进全民享有公平的医疗保障。据统计,为一个病人治疗的费用,如果用在预防上,可以使8。5个人得益。第四,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,保障人民健康的责任,不单是医院和医生,主要责任是政府。必须形成政府领导、部门合作、社会参与的格局。

  记者:您曾说,以奥运会为契机开展的北京“全民健康活动”,在中国开创了健康城市建设的先河,这句话该如何理解

  王:健康城市建设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物质文明、政治文明、精神文明、社会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结果。它是包括健康环境、健康教育、健康服务、健康饮食、健康文体在内的系统工程。只有这几个方面都符合健康要求,才能保障人的身心健康。在奥运会筹备和举办过程中,这五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,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奥运遗产。但是,应当看到,健康城市建设的过程,是一个解放思想、转变观念,与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决裂的过程,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。一方面,需要把保障全民身心健康的物质条件和制度、机制科学化、长效化;另一方面,也要求人们在身体、心理、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逐渐适应这种变化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北京“全民健康活动”开创了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的先河。

  最近,在总结前段健康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,北京市委、市政府又制定和启动了《健康北京人——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规划(2009-2018年)》。规划提出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方法,普及健康知识,动员全民参与,提供健康保障,延长全市居民健康寿命,争取用10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具有一流水平的“健康环境、健康人群、健康服务”的国际化大都市。

  记者:您能否把基金会的工作做一个概括的总结?

  王:我们基金会成立三年多来,遵照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人民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战略部署,在卫生部及有关省、区、市党政领导的支持下,在国内外一些企业家回报社会善举的配合下,为缓解部分城乡基层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问题做了一些实事,把我们的工作集中到一点,就是积极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之路。

(责任编辑:黄彬)

39健康网(www.39.net)专稿,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。
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
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    

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,中国互联网百强,于2000年3月9日开通,中国历史悠久、规模最大、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。多年来,在健康资讯、名医问答、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,引领在线健康信息,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。

特别策划
热门问答更多
举报/反馈
链接地址:*
举报内容问题:*请选择举报类型
原创文章链接:
其他理由:
更多问题及建议:
联系方式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