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

丁学金:从打工院长到创办慈善医院

2007-09-12 14:20:00
栏目关注:
核心提示:他沉浸在回忆中,几次哽咽难语。他自幼被父母送至苏北乡下,与外婆相依为命,身体孱弱偏逢物资紧缺的年代,贫苦乡亲的一个白馍或一只红薯,使他少了许多饥饿的记忆。 后来这些乡亲大多罹患癌症,在无力救治中郁郁而终。等到青年的丁学金回到上海,走上学医之路后,在一篇当年的采访中,他感慨“世上终是好人多”。<br>

  丁学金将自己的慈善之心,更多地归因于童年艰辛的熏陶。

  7月20日傍晚,他沉浸在回忆中,几次哽咽难语。他自幼被父母送至苏北乡下,与外婆相依为命,身体孱弱偏逢物资紧缺的年代,贫苦乡亲的一个白馍或一只红薯,使他少了许多饥饿的记忆。 后来这些乡亲大多罹患癌症,在无力救治中郁郁而终。等到青年的丁学金回到上海,走上学医之路后,在一篇当年的采访中,他感慨“世上终是好人多”。

  上海船医的义举

  第一跳:他的形象是华佗再世,他笑对每一位病人,所有诊疗都是免费的,有时还为病人熬汤煮粥,无微不至

  丁学金的慈善之名肇始于一段延续8年的海上行医经历。

  1970年,从上海中医药大学进修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了上海海员医院肿瘤科。3年后,晋升为科室主任。

  他渐渐发现,来上海就医的温州肿瘤病人异常之多,“当时肿瘤科有40个床位,常常爆满,超过1/3来自温州。 ”而这些患者,大多已是癌症晚期,医生惟一能做的就是帮助其减缓痛苦。在丁学金看来,这并未真正实现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。

  1980年代,从温州去上海,没有飞机、没有火车,轮船是惟一的交通工具,勤劳的温州人正是通过这海上航线,创造着经济起飞的奇迹。但整个温州市没有一家肿瘤治疗机构。

  于是丁学金向医院申请去海轮上做船医,“当时的最大愿望是到患者中去,帮助病人防微杜渐,提高挽救生命的几率。”

  彼时,去海轮上行医,补贴高于普通工资一倍。对于丁学金来说,这并不是差的选择,牺牲似乎也无从谈起。

  申温航线上的流动诊所,成了温州病人出外求医的第一站。当年的上海电视台曾经赴船上拍摄,镜头里的丁学金,以白衣天使般的笑容面对船上的每一位病人,所有诊疗都是免费的,他甚至将自己的工作舱腾给危重病人,有时还为病人熬汤煮粥,无微不至。

  有那么几次,他为普通客人把脉问切,居然神奇地检查出对方的早期肿瘤来,幸免一死的病人后来磕头相谢。这些类似于华佗再世的故事,在温州民间几经传诵,吸引了纷至沓来的记者,直至惊动了中国红十字会的领导。慈善之名,由是鹊起。

  1986年,温州市一位副市长上船微服私访,目睹了“上海船医”的义举后,诚挚邀请丁学金为温州病人多做实事。

  第二年,丁学金与温州市区红旗医院合作的“丁学金肿瘤防治服务中心”挂牌成立,求医问药者一时踏破门槛。

  当时海员医院的同事大都以为他在温州闷声发财,以至于现在,当记者向海员医院的老医生询问时,依然有人从商业的角度去看待丁的第一次“下海”之旅。“那个年代,温州等偏僻地区的医疗落后,丁学金算是抓住了第一次的商机。”

  但不管怎样,他对病人的仁心仁德,却是有目共睹的,当年保存下来的一张照片足够震撼人心:破败的茅屋之内,一身白衣的丁学金为奄奄一息的病人把脉问诊,身旁的孩子长跪不起。此间,他还资助当地失学孤儿,设立了“丁学金教育资助基金”,一张张孤儿依偎着他的照片,频频出现在各地报端。

  1992年,丁学金离开了上海海员医院。同一年,在中国红十字会以及红十字报刊社的帮助下,丁学金发起成立了 “中国红十字博爱肿瘤服务中心”,并在上海地区征得了200余位肿瘤医生教授的行动支持。

  他至今仍保存着这些地方红十字会或医院主动发来的合作申请,丁学金视其为自己红十字精神得到地方认可的标志,并以此回应一些人对其沽名钓誉的质疑。

  这些印着大红签章的合同书上,治病的收入,丁学金与地方医院按一定比例分配。通常的分配比例是1∶9,他的解释是,专家深入内地看病,不谈治疗费用,仅交通、食宿也是不小数字,“我可以不取任何报酬,但专家不行,必须持久地维持住这个慈善的热情。”

  1995年的时候,他已经能够出手120万,在虹桥机场附近购得10亩地皮了,他开始勾画国内最大的慈善医院的宏图。虽然在外人看来,很难判定这究竟是个实业梦想,还是慈善梦想。“应该三十余层,条件不输任何公立医院,外地求医的病人络绎不绝。”

  没有想到,这块地整整搁了5年,一直搁到1999年土地管理部门发来了限期开发的通知书。原先的投资方,在最关键的时刻变了卦,仅仅扔了4万元人民币就没了下文。1999年,引资无门的情况下,他将地皮转让给了一位佛教用品的制造商。

  这位商人与丁学金约定,建设完毕,专门腾出一栋楼交由他开设慈善医院,他信以为真,原价转让了这块已增值数倍的地皮。可偏偏是最应该有菩萨心肠的人欺骗了他,工厂开业,丁学金再打电话过去追问慈善医院的时候,商人已经形同陌路,顾左右而言他。

  丁学金苦笑摇头。

  打工院长的乐与怒

  第二跳:他将民营医院当做阵地,每个月1万多元的提成收入是他慈善行医的经济基础

  但慈善的梦想,依然没有就此熄灭,丁学金的解释是:背负着那么多领导的重视,那么多媒体的关注,停不下来了。

  2000年,上海市医疗体制改革渐入佳境,民营资本纷纷抢滩上海医院市场。其时的上海一所职工医院,改制成民营医院,福建老板入主。丁学金的红十字会招牌和他在江浙地区病人中的良好口碑,被这家民营医院看中。

  几番接洽,丁学金担任了这家医院的顾问。双方约定,丁学金以自己的名望与红十字背景为医院招揽病人,并提取部分利润,而院方必须为其救助病人提供必要的医护条件。为表示诚意,这家职工医院在丁学金的要求下更名为×爱医院,以示慈善之风。

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
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    

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,中国互联网百强,于2000年3月9日开通,中国历史悠久、规模最大、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。多年来,在健康资讯、名医问答、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,引领在线健康信息,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。

举报/反馈
链接地址:*
举报内容问题:*请选择举报类型
原创文章链接:
其他理由:
更多问题及建议:
联系方式: